原创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10月01日 15:48 湖北
9月25日长沙某高校南区快递站内,一名学生因取件排队问题与快递站负责人发生口角,声音渐大,引来路人驻足。
一名约五十岁的男性教师途经现场,出言劝解“大家冷静,别吓着学生”。
话音未落,两名身着快递站工服的男性突然上前,用拳头击打教师头部及背部,致其眼镜碎裂、面部轻微出血,整个过程不足一分钟,被学生手机拍下。
视频显示,教师全程未还手,仅抬手遮挡。
学生报警并拨打校保卫科电话,警方于15时10分到场将涉事两人带离,教师由校医院接走检查。
展开剩余77%校方26日书面通报确认,教师“面部软组织挫伤,无骨折,已回家休息”。
后勤中心同步报警并约谈快递站签约公司负责人,快递站仍正常营业。
事件经多家新闻媒体报道,在三个小时内相继转载,话题阅读量一夜突破1.2亿,评论区高频出现“劝架也挨打”“外包就不管了?”等质疑。
27日午间,长沙警方对外披露,两名工作人员因涉嫌故意伤害被行政拘留七日,案件仍在取证。
学校表示将依据警方结论决定是否终止与承包方的合同。
公开工商信息显示,该快递站由“湖南XX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”中标运营,合同期三年,校方每月按包裹量结算费用。
合同中列有“服务人员须无犯罪记录并接受校方文明培训”条款,但公司未能出示培训记录。
教育学者熊丙奇在受访时指出,高校后勤社会化后,外包人员与校园安全制度之间出现监管缝隙,“学校不能只管收租金,不管教人员”。
目前,长沙该校学生自发发起“快递站文明监督”志愿岗,校方承诺在警方调查结束后举行听证会,决定是否更换服务商。
这起长沙高校快递站殴打教师事件,只是学校外包人员与校内师生冲突的最新一例,类似纠纷已在多地校园反复出现。
2021年上海某中学食堂外包员工因饭菜出现虫子和塑料异物被师生投诉,满意度跌至57.4%,随后员工因社保断缴集体辞职,家委会发起罢餐,学校才判决解除合同。
2025年7月6日,青岛大学一名外包物业宿管张大爷在高温值班室突然去世,学生发现其已8个月未领到工资,校方以“外包人员”为由拒绝承担劳动保护责任,引发“用外包规避法律义务”的质疑。
2025年6月30日晚,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操场跑步时被校外儿童踢球击中头部,在与儿童家长理论过程中疑似遭到殴打,由于校外人员随意进入且活动区域缺乏分区管理,事件迅速触发“高校该不该开放”的治理争议。
高校后勤社会化推行二十余年来,快递、保洁、食堂、公寓管理相继走出编制、走向市场。
长沙该校2023年招标文件即写明“引入专业公司可降低运行成本18%”,中标结果也显示学校每年节省人力开支约一百三十万元,但“省钱”并不天然等于“省心”。
记者比对合同与台账发现,校方对快递站仅设“月包裹量”与“投诉率”两项考核,未把员工培训记录、突发事件演练、人员背景审查列为刚性指标。
后勤中心每月巡查一次,只查“消防通道是否畅通”,不查“员工是否接受校园文明培训”,监管日志上连续七个月写着“正常”。
中国教育后勤协会2024年调研报告显示,全国近七成高校在外包合同中未明确“乙方员工发生校园暴力”的退出条款,导致“校方口头督促、企业口头整改”成为常态。
熊丙奇据此评论,高校把服务推向市场后,往往只保留“收租”“罚款”两个动作,却把“育人”“安全”责任一并让渡。
“外包人员与校园安全制度之间的缝隙,本质上是管理意识缝隙,学校不能只管收租金,不管教人员”。
长沙事件中的两名施暴者,一名有同类治安前科却通过招聘进入校园,另一名入职三个月未接受任何校纪培训,正是这一缝隙的现实注脚。
当高校把后勤、安保、宿管、快递等服务推向市场后,往往只保留“收租、罚款”两个动作,对乙方的员工资质、培训记录、应急处置缺乏刚性考核,导致“外包人员”成为校园治理的真空带。
一旦与师生发生摩擦,学校便以“第三方公司负责”作为缓冲,既延误了第一时间处置,也放大了师生对安全感和公平性的焦虑。
发布于:湖北省